西南大学开设「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」微专业,这对于学生的培养有何利弊?你看好该专业吗?
这样的课程对学生培养的意义不是很大。很大意义上就成了高校创收的工具罢了。
在香樟哥看来,这样的四不像课程,最后的效果肯定不好。因为该讲的课篇幅太少了,没有用的课程太多了,还有很多应该讲的东西没讲。
最重要的东西是,公务员报考首要最重要的条件是专业,专业不对口,公务员考试是几乎没有可能能参与的。考公人都知道的口号叫:法皇汉帝宇宙机。最适合考公务员的专业是法学、汉语言文学、计算机类以及会计经济类专业。如果一个大学生学的是生化环材等专业,等到他大四的时候,是找不到什么岗位可以报名,最后只能考省考的三不限岗位。
公务员微课程设置没问题,但是更重要的是职业规划,告诉在校大学生什么专业适合考公务员,允许报考这个课程的学生在大二大三的时候进行转专业考试,并且给大学生在大四上学期的时候预留出足够的备考时间,不要让那些没有用的实习占据大学生宝贵的时间。至少给大学生们预留出三个月的复习时间非常重要。
并且对于这些授课老师,咱就好奇的多嘴问一句,虽然说大学老师都是高知群体,非常厉害,但是人家也没考过公务员呀,更没有参与过机关工作,就凭他们有限的高校行政经验。
你让他们来讲什么行测、申论,他们能讲出个什么(๑•̌.•̑๑)ˀ̣ˀ̣东西呢?
申论该怎么写,他们研究过吗?他们写过吗?他们就能写出高分?学术报告和项目申请书可是和申论该怎么写完全两码事哦!
还有啊,他们写过公文吗?还来讲公文写作,知道为啥方正小标宋简体?知道宋体GB2312有啥讲究吗?
你让他们来讲什么公务员情绪管理?拜托,大学老师这种可以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职业,来讲公务员的情绪管理,那大概率是在想peach啊!
请个大学心理中心的老师给大家讲讲心理学我倒觉得还不错~
还公务礼仪?!这我真的笑得不行啊!劳资上了这么多年班也没见过谁教过我什么公务礼仪啊!你当公务员有那么多涉外交往吗?这玩意也不是年轻公务员的培养啊!
这帮大学教师们,唯一能讲的可能就是最没有用的哲学导论吧!
而且这些课程真的不够用!
公务员的第一步是什么?
讲政治啊!
这个课程首先应该加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段内容,尤其是一些新提法。坚持四个自信,做到两个维护啊!
另外建议这个交流与表达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演讲与口才课程,公务员面试部分比重很大,就需要锻炼大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不怯场。
那如果要开好这样的课程,应该怎么办呢?我建议西南大学呀,应该聘请像黑老师 @黑化肥发灰
和香老师这样的知乎优秀答主做客座讲师,给这些大学孩子们讲一讲机关文化、职业规划以及一些规划。
可以当做一个大学职业规划课程,也可以作为这个能力与文化素养课程的补充。顺便还能和年轻聊一聊自媒体运营等东西。
岂不美哉
by the way
我觉得像清北人这样的顶级高校,还应该开设选调生能力与素养的相关微课程。毕竟选调生作为清北人这样的顶级高校占比巨大的就业去向,提前为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、事业观是非常有必要的!
新华网北京2022年6月25日电(记者魏梦佳)25日,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,北大2021届选调生出征仪式隆重举行。一面鲜红的党旗在北大2021届选调生们的手中缓缓传递展开,庄严的承诺响彻会场。
记者从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获悉,今年,北大选调生签约人数首次突破800人,较去年增加近60%,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。2010年以来,已有2200余名北大选调生在祖国各地基层工作。
北大2021届选调生出征仪式现场(北大供图)
出征仪式上,“老中青”三代北大人走上舞台,深情讲述自己在基层奋斗的故事,令现场师生感佩不已。年逾八旬的陈国荣校友1959年进入北大,当年抱着“要为国家造原子弹”的想法毅然选择了原子能专业。毕业后,他远赴西藏,在雪域高原坚守35年。他说,把一生奉献给西藏的信念只源于一句话——“国家需要我”。
北大2012届毕业生毕鹏也分享了他在基层工作的苦与乐。这位曾在西藏、河南、新疆工作过的北大人说,“基层是把党的关怀送进每个群众家里的涓涓暖流;是看一眼脱贫群众再回家过年时的一种踏实”,而传承不竭的北大精神给了他扎根基层的勇气和底气。
“老中青”三代北大人讲述基层工作经历(北大供图),
来自青藏高原的北大2021届硕士毕业生平措顿珠,毕业后选择回乡工作。“作为高原孕育的孩子,如今我回到高原、回到壮阔江河的源头,也是回到自己的初心。多年后,我希望能无愧地说一句,我们这一代北大青年,给我们的子孙后代,留下了一个更加富饶美丽的西藏!”他说。
仪式最后,即将奔赴祖国各地的31位选调生集结于台上,一盏盏明灯在台下座位区点亮,组成巨幅中国地图的图案,象征选调生们即将奔赴祖国各地。一曲《祖国不会忘记》的合唱,唱出了新一代青年学子们为国奉献、扎根基层的心声和豪情。
当天,北大选调生终身学习“薪火计划”也正式启动。该计划将为选调生提供一系列高质量的理论及知识技能的线上课程,内容涵盖政治法律、经济管理、信息科学、文学传媒、哲学历史、医学健康等各领域,助力提升选调生服务基层的综合能力。
再次证明,宇宙的尽头是编制。
但个人感觉这个微专业设置得有些不伦不类。
首先,它的课程计划里确实有《申论概述》和《行政能力测试基础》,但平心而论,即使西南大学的教授们的专业素质极高、学术造诣极深,论起在行测和申论上的研究,恐怕也比不过某公、某笔的专业讲师吧?毕竟人家就是吃这碗饭的。这些讲师基本都是行走的人形题库,人家最擅长的有两点:一是快速地把密集的知识点总结给你,二是高效地把既有题目的规律及相应做题技巧传授给你。这些都是靠大量的时间喂出来的,大学教授不一定行吧?
其次,除了申论和行测,这个微专业还设置了大量其他课程,比如公文写作、公务礼仪、情绪管理、公务交流与表达规范等,并且学分与行测和申论一样。你说这些能力对于公务员来说重要吗?当然重要,但对于还没上岸的学生来说,是首要考虑因素吗?真不是。因为考公上岸第一关的要求很简单,就是行测+申论的分数,分数不够,你谈其他都是扯淡。在有限的备考期内,更高效地配置时间资源才是最优解。就比如一个高三的学生,现阶段不努力做题,反而花大量时间去学习清华大学学生行为规范,太浪费时间。
所以说这个微专业有些鸡肋,如果真想上岸,不如花几百块钱报个机构培训班,然后疯狂刷题备考更加靠谱。
当然,如果这个微专业能够邀请到一些已经上岸的校友,来跟学生讲一些关起门来的真心话,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体制内到底是怎么样的,避免有人因为从众考公、进去之后又满心失望,那这个价值是社会上的机构培训所不能提供的。
'